Bachelor of Science (Honours) in Physics with a Secondary Major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Data Analytics (AIDA)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E)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 创新及创业


2023年9月入学
课程编号: JS3030

年期及学分要求

年期及学分要求


学制 全日制
正常修读年期

4 年

毕业的学分要求

133 (包括大学核心课程30学分,主修物理课程67学分及副主修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创新及创业课程36学分)

文理科要求 理科
如属不分文理科的申请人,须修读物理科目。
考虑第二志愿的申请人
课程主任

曾远康博士
BSc, PhD

备注

成功修毕课程并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将获颁授以下其中一个其所修读课程的学位:

  •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创新及创业

宗旨及特色

宗旨及特色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速,为世界带来巨大跃进。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甚至工业4.0的发展,均与AI息息相关。 其实AI与物理关系密切,例如利用不同的物理原理有助完善AI 器件,帮助发掘有效的流程及参数,收集精确的数据,以建立针对不同需要的AI系统。同时,AI亦能够帮助物理研究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及预测,节省宝贵的实验资源和时间。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课程,是为对物理及人工智能(AI) 有兴趣的同学而设计。课程着重实用性,同学于修读期间将学习基础及应用物理知识及热门的AI概念,并把两者融汇贯通至应用层面,以产生协同效应,提升个人竞争力,迎合科技发展新趋势。

 

4年制课程多元化,包括工业自动化及监测、智慧传感设备、医学物理、数据科学、机械学习、程序编写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本课程特色包括:

  • 跨学科应用: 科学结合AI,毕业后能应用到各行各业,如创科,医疗及工业等。
  • 着重实际应用: 除了设备完善的物理实验室,更特设与华为合作的AI实验室,并与业界及各地著名大学紧密合作,提供实习交流机会,让学生汲取经验。
  • 着重全面发展:课堂设计积极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沟通技巧、领导才能、创意、批判思考及解难能力等「软技能」,培育新一代创科专才。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创新及创业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创新及创业课程为对物理及创新科技有兴趣的同学设计。本课程内容多元化,结合基础及应用物理知识、创新及创业相关课程,及于企业或初创公司的实习机会,为本港培育未来创科领袖,带领香港于创科领域走得更快更前。

 

在四年制课程中,同学会学习实用的物理知识,例如工业自动化及监测、智能传感设备;同时亦会学习项目规划、执行、分析至风险处理等商业管理技巧。本课程的特色包括:

  • 跨学科应用: 将最新科学技术和商业元素结合,成就创科领袖。
  • 着重实际应用: 除了设备完善的物理实验室,课程亦与业界及各地著名大学紧密合作,提供实习交流机会,让学生汲取经验。
  • 着重全面发展:课堂设计积极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沟通技巧、领导才能、创意、批判思考及解难能力等「软技能」,培育新一代创科专才。

专业认可及就业前景

专业认可及就业前景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

AI发展正带动不同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本课程毕业生具备科学知识及AI技能,灵活性高,将为他们投身相关行业提供优势。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创新及创业

本课程毕业生将具备「科」、「商」概念及经验,配合政府充份的支援,定能学以致用,推动本地及大湾区创新及科技产业发展。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

物理学(荣誉)理学士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创新及创业

学生必须完成大学核心课程30学分,主修物理课程67学分及副主修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创新及创业课程36学分,共133学分。

  • 透过工程学科和计算物理, 加强基础物理和应用物理。 
  • 核心科目涵盖与高科技产业相关的基础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如由半导体到智能器件、材料科学及物联网传感器等。
  • 学生将于第二学年选择副主修课程:
    - 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课程包括: 数据架构及演算法、科学家适用的数据分析技能和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能量转换及储存等。
    - 创新及创业课程包括: 创意、创新和创业、品牌策略管理和创新商业项目等。

副主修

副主修

此课程在理工大学是独树一帜,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主修和副主修的跨学科知识,扩阔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机会。

入学要求

入学要求

录取标

  • 申请人必须在应届高考获得优异的成绩,当中包括良好的英语成绩。
  • 申请人如在其他非学术领域,如体育、文化艺术、STEM^、社会服务或领导才能等不同范畴获卓越表现,可透过参与德艺计划 (STARS, Special Talents Admission and Recognition Scheme)获得优先面试选拔资格。通过面试的申请人可享有本科入学政策的优惠待遇。請按此了解详情。

^ STEM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Engineering 工程  Mathematics 数学

附加资料

附加资料

科研相关

本系教授历年来多次成功申请到香港研究资助局的科研项目基金,并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本系于2022年发表的多篇科研论文,为加快不同范畴的科研发展。当中包括:

  • 柴扬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模仿人类眼睛适应能力的先进视觉传感器,并刊载于《自然电子》期刊上。
  • 严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研发的超灵敏便携式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仪。检测仪可应用于检测其他病毒的抗体,为对抗不同疾病,以及对流行病学分析及疫苗研发方面作出贡献。
  • 李孟蓉博士与电机工程学系教授郑家伟共同研发,以氨气作为动力的燃料电池,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提供新选择。

此外,本系积极为香港工业界服务,提供顾问研究,包括: 材料测试、磁学、光学、声学、电学、力学、辐射、产品可靠性及失效分析等方面。

 

科研奖项

本系教授拥有丰硕的科研成果,深受国际学术界及工业界的认同,并屡获殊荣。 例如:

  • 郝建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所研发的电子和能量存储应用的复合多层电容器(Composite Multilayers Capacitors with Colossal Permittivity for Electronics and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荣获2018 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 
  • 郝建华教授、生物医学工程跨领域学杨莫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所研发的用于流感病毒快速检测的纳米生物传感器于2017年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罗马尼亚科学团体特别优异奖和评委会祝贺金奖 。
  • 麦炽良博士、梁志华博士、曾远康博士、蔡绍康博士及詹国龙博士创立亚洲首个遥距物理实验平台荣获全球教学创新大奖二零一六亚洲区组别金奖。

 

其它

有关本系更多的资料,请浏览网页:www.polyu.edu.hk/ap

学生心声

学生心声


暫時没有相关资料

所需的附加文件

所需的附加文件

暫時没有相关资料